論韻尾輔音 —— 古音研究之三

李方桂

切韻的韻母,可以分作兩大類。一類是沒有韻尾輔音的,只有元音或者半元 音 -j, -w 收尾(普通寫作 -i, -u 如 -i, -u 等)。這類叫作陰聲韻。另一類是有 韻尾輔音的。其中有的輔音是鼻音,如 -m, -n, -n,這類就叫作陽聲韻;有的輔 音是塞音,如 -p, -t, -k 等,這類就叫作入聲韻。在韻圖裏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成 一系的韻圖,但是陰聲韻就不能跟陽聲入聲韻相配,只能另成一系的圖。

清朝二百餘年對古音的研究相當的發達,從詩韻及諧聲字可以把古音分為若 干部,就發現了陰聲韻與入聲韻的關係,往往陰聲韻可以跟入聲韻合為一部,陽 聲韻反獨立另成一部,因此也就發生陰聲韻是否也有韻尾輔音的問題。最初在古 音中擬定大量的韻尾輔音的人是西門華德 (Walter Simon, Zur Rekonstruktion der altchinesischen Endconsonanten, Mitteilungen des Seminars für Orientalische Sprachen 30:147-167; 31:157-204, 1927-28)。後來有人反對這種辦法,但是仍然在陰聲韻裏 也擬定了相當多的韻尾輔音。以元音收尾的韻很少。

韻尾輔音的性質,很難確定。從切韻的六個輔音韻尾 -m, -n, -n, -p, -t, -k 加到 十個,在陰聲韻裏又加四到六個輔音。其中所擬的音值有的也很特別,如濁喉音 -, -w,圓唇舌根音 -kw, -wk, -w, -w,前顎音 -c, -,擦音 -,半元音 -j, -w, -w,小舌音 -q,流音 -r, -l;此外還得要加上產生聲調差別的 -, -h, -s 等。 後來中國音韻學家又把古韻部分配到陰陽入三聲裏,主要是因為諧聲字的關 係,例如: 陰聲:之部 陽聲:蒸部 入聲:職部 寺 zjï(< *rj) 等 tn 特 dk xviii 這種分配方法似乎以主要元音在古音中相同: ;又以韻尾輔音發音部位相同, 舌根音 -n, -k, -。這裡的陰聲韻我暫採用高本漢的 。別人有擬作 -,有人擬 作 -,也有人認為沒有輔音的。換言之問題最大的就在陰聲韻裏。理由顯然是因 為這些韻在切韻裏沒有韻尾輔音,而在古韻裏尤其是同他諧聲的字裏往往有韻尾 輔音。研究古音的人對於這種情形,取捨不同。而又往往不肯明說為什麼採取不 同辦法。在這裡我不願意批評某種辦法不對,也不願意說某種辦法武斷,沒有充 分的根據。只能把各種擬音總起來討論一下。 1. 先討論陰聲韻。有人以為有些陰聲韻是沒有韻尾輔音的。有許多研究古音 的人,認為古音只能是閉音節,沒有開音節(沒有韻尾輔音的字),也因此有人 認為這是不尋常的現像,古音中應當有開音節。這是值得討論的一點,但是很不 容易下決定。高本漢有少數的開音節,如分歌部,魚部,侯部的一部分為開音 節。許多人不滿意認為分得牽強。有人認為所有的古元音都可以是開音節。而且 都可以跟有 -k 的入聲字諧聲,甚而押韻。因此古音系統也更與切韻音相近。不 過這種想法無法解釋為什麼沒有輔音韻尾的字只可以跟有 -k 尾的字諧聲,而不 能跟有 -t, -p 尾的字諧聲。有人以為開音節的字後都有喉音 - 所以能跟 -k 尾 字諧聲,不過這麼一來古音仍是沒有開音節了。此外有人引證藏語有開音節的 字,來跟漢字比較。古音學家往往在這些字裏擬上一個舌根音的韻尾,這似乎不 甚合適。這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一點。但是這並不一定就可認為漢語也是開音 節。例如日 rjit 字;藏語是 ryi-ma 就沒有韻尾輔音。一方面可以考慮漢語是否 可以有增加語尾的可能,一方面也得考慮藏語是否也有失去韻尾輔音的可能。 以上是討論陰聲韻裏有沒有開音節在內。有些陰聲韻雖然有人認為沒有韻尾 塞音,但擬有半元音 -j 跟 -w,還有 -r 跟 -l 等,其實這已經不是開音節了, 不過只收尾是半元音及流音而已。我感覺很奇怪為什麼有人就決定陰聲字在古音 裏沒有塞音韻尾,所以從前有些人擬的 -b, -d, - 都被取消了。 如果認為塞音變成後來切韻的 -j, -w, -ø(普通寫作 -i, -u 等)不十分可 能,中國語音史確有 -k 變成 -j, -w 的例子,如到了元代初年切韻時代的 -k 就變成八思巴文及中原音韻的 -j, -w 了,至今還有不少的北方方言讀黑為 xej < xk,薄為 pw < pk,等。那麼切韻時代的教 kaw 為什麼不可以從 *krkw 或 *krw 來的呢?何況教與學 kw 與 kk 很可能是同源字!有人以為藏漢 語系一直到現在只有一套塞音韻尾 -p, -t, -k,但是也有人以為這套塞音原是 -b, xix -d, - 後來因為字尾濁音清化的定律 (Auslautgesetz) 變成清音了。古代藏文仍 寫成 -b, -d, -。 這裡我不願意作翻案文章把切韻時代的 -p, -t, -k 擬作 -b, -d, -,但是我想知 道擬定切韻讀音的證據都是些什麼,除去近代方言的 -p, -t, -k 之外,中古時代譯 梵文的 -r 都用切韻的 -t 尾字,同時藏文譯漢文的 -t 也用 -r 尾字,這是不是 指示 -t 原是濁音的可能?我不想利用這種譯音的資料來攷定切韻音,因為這很 需要若干解釋。比方我們想拿現代漢譯英語的名字來攷定現代的漢語音韻的情 形,這是很費週折的事情。 既然古韻分陰陽入三部大都依靠詩韻及諧聲字,我們不妨利用已知的古音系 來看諧聲字對古音的攷定有多少貢獻。 (1) 對元音系統,他有很大的貢獻。換言之陰陽入三部的主要元音都是一樣 的。以之蒸職三部為例,如果擬定其中任何一部的主要元音是 ,那麼所有這三 部的元音都是 。 (2) 對輔音系統也有很大的貢獻,先討論聲母部分。可以互相諧聲的聲母一 定都有相同的發音部位。這部位有五種 ○1 唇音 ○2 舌尖音 ○3 舌尖擦音 ○4 舌根及 喉音 ○5 圓唇舌根及喉音。此外還有 l 音。介音 j 不與諧聲系統發生關連。這僅 就單純聲母而言,複合聲母等,情形複雜一時當不能完全清楚暫不討論。單就以 上所說的聲母類別而言,其中仍有限制例如鼻音不大與塞音諧聲,不是絕對不諧 聲只是少見而已。 (3) 上古音中沒有介音 -w,只有舌根音及喉音有帶圓唇作用;應當寫作 -kw, 普通寫作 -kw 了。後起的圓唇成分很多,但不是上古音所有。因此在上古音擬 有 w- 聲母是很可疑的,同時韻尾擬有 -w 也得攷慮。 (4) 介音 j 在任何聲母之後皆可出現,因此不與諧聲系統相關,但是也看不 出他與舌尖音有何相似之處。 (5) 聲母的清,濁,塞,擦,吐氣等都不能從諧聲字看出來,唯一的標準只 看在切韻時代是否清濁塞擦吐氣等。只能從切韻音向上推測而已。這只就聲母而 言。韻尾輔音因為切韻時代種類很少,而且無法再向上推測,所以更難攷定。我 看見近年來擬定各種稀見的古音韻尾時候,時常想知道其中的原故。五十多年前 xx 我也曾經擬了一套 -b, -d, -,我說明這是沒有根據的。他只代表在切韻時代已經 失去的韻尾並不敢(說)一定是濁音發音部位,與切韻的 -p, -t, -k 相當而已。 (6) 近來頗有人以為古音 -k 可以和沒有韻尾的元音互相諧聲,也可押韻。 這只是一個很武斷的假定,必需要語言上的說明,為什麼 - 可以跟 -k 諧聲而 不能跟 -t, -p 諧聲? (7) 同時也有人在上古音擬定了一套複合元音,跟切韻時的複合元音 -j, -w (i.e., -i, u) 等相當。跟切韻的 -t, -k 可以諧聲甚而押韻。這也需要語音上的解 釋。 (8) 有人更擬定了些其他切韻時代沒有的韻尾輔音如 -r, -l 等。我想其中也 缺少證據。我因襲高本漢的 -r 尾(歌部字)也是一樣可疑。